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论坛致辞 | 张向晨:对外开放永不止步,合规建设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新闻

9月5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合规高层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论坛以"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合规建设"为主题,聚焦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合规建设的紧迫性及重点难点,紧扣国际化、合规化、标准化等发展方向,开展了系统深入的解读与探讨。

论坛上,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向晨先生应邀视频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非常荣幸,受组委会邀请,以视频方式参加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中国企业评价协会联合主办的2022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合规高层论坛”。首先,请允许我对此次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以规则为基础、致力于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确立了一整套国际贸易规范,确定了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监督各成员有关贸易的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全球提供一个开放、公平、统一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各种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艰难,但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对于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乃至各国人民交往,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过去10年,全球化出现了一些逆流,这主要是由发展失衡引起的,既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失衡,也包括发达国家内部的失衡,各国政府应拿出改革的勇气和行动,帮助在全球化中受到负面影响的群体,去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才能用好全球化,实现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躺平是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试图阻断全球化也只能是螳臂当车。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必然选择。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多年来,中国把握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不断扩大市场开放,以自身发展促进互利共赢,成为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入世的经验和成绩启示我们:开放不能停步,也没有终点。

当前,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通胀、供应链安全、地缘政治等问题日趋凸显,与此同时,新一轮产业革命孕育兴起,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又为全球经济带来复苏的机遇和力量。世界经济进入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迎接开放发展中的新挑战。面向未来,中国政府宣布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这一开放、包容、共赢的姿态,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赞赏。

企业是经济全球化的开拓者和践行者,也是未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中的主力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企业正是在本轮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从跟随到引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随着全球化参与程度加深,合规管理成为很多中国企业亟待应对的挑战。

近年来,全球贸易关系愈加复杂,全球产业链进入深度调整与重构时期,在国家层面,各国建立了严格的合规监管制度,监管机构加强了立法深度和执法力度,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同时也加大了对中国企业的监管力度,中国企业涉外法律合规风险日益凸显。为满足全球化合规的快速发展和迫切需要,中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企业合规激励促进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促使中国企业合规建设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合规建设的管理日趋规范。但总的来看,中国企业合规管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需要建立对接国际标准的合规管理体系、社会要建立企业合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企业要落实国家合规促进政策并将其妥善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政府、社会团体、企业、高校、智库、专业服务机构要共同努力,探索出全球化背景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中国企业合规发展之路。

女士们,先生们: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相信,企业家朋友们有足够的智慧、勇气和务实行动,在走出去的同时做好合规和风险管理工作,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利于不败之地;我也相信政府和社会团体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合理的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帮助和服务企业更好地应对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领导,聚焦论坛主题,以开放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进行交流,衷心祝愿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